“爷爷,60年后我也成了你”
“喊破嗓子,不如做出样子”马恒昌小组的座右铭沿续至今
“爷爷,60年后我也成了你”
2021年7月1日,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现场, 精神抖擞的马兵身着蓝色工装,佩戴着沉甸甸的全国劳动模范奖章,捧着全班组的兄弟与“爷爷”的合照。
45岁的马兵是“开国劳模”“最美奋斗者”马恒昌的孙子,现任通用技术集团齐齐哈尔二机床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马恒昌小组组长。“马恒昌小组”是一个英雄集体,在上世纪50年代闻名全国,带头完成了一批批军工生产任务,号召全国职工开展劳动竞赛,带动生产率成倍增长。
70余年过去了,“马恒昌小组”始终保持着敢打硬仗、甘挑重担、勇于创新的奋斗者精神,成为全国机械工业战线上的排头兵。马兵手中接过的,是第18任接力棒。2010年,他凭借不懈努力,获得了和爷爷一样的荣光——“全国劳动模范”称号。
“马恒昌小组”原是沈阳第五机器厂的一个小组。1948年11月,沈阳刚解放,在敌机不断轰炸的情况下,工人们奋不顾身地完成一批批军工生产任务,他们还带头向全厂职工倡议开展红五月劳动竞赛。1949年4月28日,这个组被正式命名为“马恒昌小组”,马恒昌任组长。从此,“马恒昌小组”成为全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。
1950年9月,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隆重开幕。马恒昌小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小组——“生产战线上的模范”,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,第一次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先进班组,马恒昌本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,成为“开国劳模”。
“像爷爷一样刻苦学习、钻研技术,像爷爷一样做一名优秀的工人”,成为马兵的信念与追求。
马兵对爷爷的工作感兴趣,源于童年时期受到的一次训斥。那天,爷爷马恒昌出差回来,出于好奇,马兵偷偷地翻开了爷爷的包,而里面仅有一个铁片和一个铁块。顽皮的他拿着两块“铁疙瘩”去院里挖土,结果爷爷大发雷霆,“这是刀具和量具,不是玩具!”当时的马兵,并不理解那些工具对爷爷的意义。
马兵长大了,从技校毕业,被分配到齐齐哈尔二机床厂司炉班。“马恒昌的孙子竟然是烧锅炉的,真给马恒昌丢人。”这些议论刺痛了马兵的自尊心。
“我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!”可是,马兵在1997年下岗了。3年多的下岗经历,让他“体会到生活艰辛和知识匮乏的痛感”。随后,他参加了成人高考,拿到了机械制造大专和经济管理本科文凭。
2000年年初,机床市场好转,企业有了转机,马兵和其他部分下岗工人被召回厂里上班。这次回归,马兵被安排在与马恒昌小组一墙之隔的曲型工段粗车班组。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动力,经过4年刻苦努力,2004年8月,马兵正式成为马恒昌小组的一员。
那一刻,马兵忽然明白了,儿时偷偷拿来玩乐的“铁疙瘩”就是爷爷的“宝贝疙瘩”,倾注着一位老产业工人爱岗爱厂的深切情感。
为适应企业跨越发展的需要,2005年,齐齐哈尔二机床厂引进第一台数控机床,马兵成为指定操作人。为了完成任务,他白天上班,晚上去夜大,夜以继日地学习数控车床理论知识和技术,理论联系生产实际,不到一个月,就基本掌握了操作方法。
近几年,班组为公司输送了11名技术骨干。马兵锐意创新,先后提出30余项合理化建议、搞技术革新20余项,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00余万元。
“遇到艰巨的生产任务,有时我也会抱怨,为什么难的活儿总交给我干?但是,一抬头,就能看到厂区正前方挂着的爷爷和毛主席握手的照片。”马兵说,“我要在各个方面作出表率,因为我是马恒昌的孙子,不能给爷爷丢脸!”
“喊破嗓子,不如做出样子”,这是马恒昌经常说的话,作为马恒昌小组的座右铭一直沿用至今。
如今,马恒昌小组的生产技术和所用的生产设备,已经远远超过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。虽然爷孙两代人所处的时代不同,但在他们身上,烙印着共同深沉的家国情怀,流淌着永创一流的精神血脉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见习记者 韩飏 来源:中国青年报 【编辑:卞立群】